周朝曾以其独特的礼乐制度与广袤的疆域,傲然屹立于天下。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,接受诸侯朝拜,坐拥无尽尊崇与财富,号令一出,四海响应。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,这豪迈的诗句,便是彼时周天子无上权威的生动写照。然而,时光的车轮无情滚动,到了东周时期,曾经辉煌无比的周王朝却如日薄西山,逐渐走向衰落。而末代周天子周赧王,更是陷入了 “债台高筑” 的尴尬绝境,这其中究竟有着怎样曲折离奇的故事呢?
辉煌落幕,东周开启衰落序章西周时期,周天子牢牢掌控着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大权。其直接统治的关中地区,土地肥沃,物产丰饶,为周王室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。同时,强大的军事力量威慑四方,诸侯们皆对周天子毕恭毕敬,按时朝贡,听从调遣。
但公元前 771 年,犬戎的凶猛突袭,彻底打破了周朝原有的稳定格局。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,烽火戏诸侯,失信于天下,最终导致犬戎攻破镐京,西周覆灭。周平王在诸侯的拥立下,被迫东迁洛邑,东周的历史大幕就此拉开。可这一迁徙,却成了周王室走向衰败的关键转折点。
展开剩余82%东迁后的周王室,面临着重重困境。军事上,西周精锐部队在犬戎的攻击下损失殆尽,军事力量大幅削弱,再也无法像往昔那样对诸侯形成绝对威慑。经济上,失去了关中这片富饶之地,直接统治区域急剧缩小,仅剩下洛邑周边的狭小地带,经济来源锐减。政治上,周天子的权威遭受严重冲击,诸侯们对其敬畏之心渐失,开始各自为政,不再将周天子的号令放在眼里。
随着岁月的流逝,周王室的处境愈发艰难。诸侯国在自身实力不断壮大的过程中,对周王室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一些强大的诸侯国,如齐国、楚国、晋国等,为争夺土地、人口与资源,纷纷加入争霸行列。他们仅仅在名义上尊奉周天子,实则不断扩张自身势力范围,甚至公然挑战周天子的权威。而周王室因自身实力的局限,对此却无可奈何,只能眼睁睁看着天下局势日益混乱。
内忧外患,周天子困境重重进入战国时期,周王室的衰落态势愈发显著,周天子的地位岌岌可危。此时的周王室,不仅面临着外部诸侯国的强大压力,内部也陷入了重重困境。
外部,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,国力迅速崛起,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存在。秦国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,不断对外扩张,其野心勃勃的姿态让其他诸侯国深感不安。对于周王室而言,秦国的崛起更是带来了巨大威胁。秦国对周王室的领地虎视眈眈,多次发动战争,蚕食周王室的土地。周王室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,毫无还手之力,领土不断缩小,生存空间被极大压缩。
内部,周王室又陷入了分裂危机。周考王时期,为安抚弟弟,将王畿内的一部分土地分封给他,建立了西周国。后来,西周国的公子根在赵国和韩国的支持下,又从西周国分裂出东周国。至此,周王室的领地被一分为三,周天子所能直接掌控的土地和人口变得更少,经济和军事实力进一步被削弱。周天子实际上已沦为西周国和东周国的附庸,失去了作为天下共主的实际权力。
与此同时,周王室的财政状况也日益恶化。由于领地狭小,税收有限,再加上长期战乱和对诸侯国的赏赐等支出,周王室的国库早已空虚。为维持王室的日常开销和各种礼仪活动,周天子不得不四处寻求资助。在这种情况下,周天子的尊严和权威受到极大损害,甚至出现了向诸侯国 “乞讨” 的尴尬局面。例如,周平王去世时,继位的周桓王竟无力为其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,只能派人向鲁国等诸侯国讨要钱财;周襄王在位时,因没有车辆可用,也曾派人向鲁国求助。这些事件无疑让周天子在诸侯面前颜面扫地,进一步加剧了周王室的衰落。
孤注一掷,周赧王决意伐秦在周王室风雨飘摇、岌岌可危之际,周赧王登上了历史舞台。周赧王在位期间,目睹周王室的衰败和秦国的日益强大,内心充满忧虑与不甘。他深知,若继续如此,周王室必将彻底灭亡。于是,周赧王决定孤注一掷,发起一场伐秦之战,试图联合诸侯之力,遏制秦国扩张,重振周王室声威。
此时,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也察觉到秦国对各国的威胁,极力劝说楚考烈王联合其他诸侯国共同对抗秦国。楚考烈王采纳了黄歇的建议,并派人联络周天子,希望周天子能以天下共主的名义,号召各国出兵伐秦。周赧王得知此事后,认为这是重振周王室的绝佳契机,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楚国的请求,并立即着手筹备伐秦事宜。
然而,对于周赧王来说,伐秦之路从一开始便充满艰难险阻。首先,周王室自身实力弱小,军队数量有限,且装备简陋,战斗力低下。为组建一支能参与伐秦的军队,周赧王不得不下令在王畿内征兵。但王畿狭小,人口稀少,一番努力后,也仅勉强凑齐了六千兵马。
其次,军队出征需要大量军费开支,包括兵器购置、粮草筹集、士兵饷银等。可此时的周王室早已国库空虚,根本拿不出这笔钱。面对这一困境,周赧王绞尽脑汁,最终想出一个办法 —— 向王畿内的富商和地主借贷。周赧王向他们承诺,一旦伐秦胜利,将用战利品加倍偿还借款。在周赧王的劝说下,一些富商和地主出于对周王室的同情,或是对未来丰厚回报的期待,纷纷解囊相助,周赧王这才勉强筹集到一些军费。
尽管困难重重,周赧王还是毅然踏上了伐秦之路。他任命西周公为大将,率领六千周军,与楚、燕等国的军队约定在伊阙会合,共同讨伐秦国。周赧王满怀期待,希望这场伐秦之战能取得胜利,让周王室重焕生机。
功亏一篑,伐秦计划惨遭失败然而,事情的发展并未如周赧王所期望的那般顺利。当周军和楚、燕两国的军队按约定在伊阙会合时,他们发现,原本承诺出兵的其他四国 —— 齐、赵、魏、韩,却并未派出一兵一卒。这使得联军实力大打折扣,与强大的秦国相比,显得十分悬殊。
原来,其他诸侯国经过深思熟虑,对伐秦一事产生动摇。他们担心秦国实力过于强大,伐秦之战一旦失败,将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灭顶之灾。因此,为了自身利益,他们纷纷选择观望,放弃了出兵计划。
面对这种情况,楚考烈王和燕昭王也开始犹豫不决。他们见联军实力单薄,对战胜秦国失去信心,于是在未与周赧王商议的情况下,擅自决定撤回本国军队。就这样,一场原本看似声势浩大的伐秦之战,在还未真正打响前,便已陷入困境。
西周公见此情形,深知仅凭周军的六千兵马,根本无法与秦军抗衡,无奈之下,只得率领周军无功而返。周赧王得知伐秦计划失败的消息后,犹如遭受晴天霹雳,他的复兴之梦瞬间破灭,心中充满绝望与懊悔。
债台高筑,周天子悲惨结局伐秦之战的失败,给周赧王带来的不仅是梦想破灭,更是沉重的债务负担。由于战争筹备耗费大量军费,而周赧王之前向富商和地主借贷的款项,如今已无力偿还。那些债主们见周赧王战败归来,知道自己的钱打了水漂,纷纷手持借据,来到王宫门口讨债。
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,大声喧哗,要求周赧王还钱。周赧王面对债主们的逼债,感到无比羞愧与无奈。他试图向债主们解释,但债主们根本不听,只是一味索要欠款。周赧王实在没有办法,只好下令让卫士将债主们挡在宫外。然而,债主们并不甘心就此罢休,他们日夜守在宫门口,不肯离去。
为躲避债主们的纠缠,周赧王不得不躲进王宫后面的一座高台上,闭门不出。这座高台,从此便被人们称为 “债台”,而 “债台高筑” 这个成语,也正是由此而来。周赧王在债台上度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日子,他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,不知该如何面对眼前的困境。
不久之后,秦国得知周赧王曾试图联合诸侯伐秦,勃然大怒,立即派大军攻打周王室。周赧王无力抵抗,只得向秦国投降。秦国将周赧王贬为庶人,并将象征周天子权力的九鼎掠走。周赧王在屈辱与绝望中,结束了自己的一生,而周王朝也随之彻底覆灭,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。
周赧王 “债台高筑” 的故事,成为了周王朝衰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。它不仅反映了周天子在战国时期的窘迫处境,也深刻揭示了分封制瓦解、诸侯国崛起背景下,周王室走向灭亡的历史必然性。这段充满戏剧性与悲剧色彩的历史,也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感慨与思考。
发布于:浙江省明珠国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